Explore green,

Experience life.

向山思考

[ Learn from Mountains ]

向山思考
首頁專題向山思考【向山思考02】森林木十人 Fluttering & Floating Loop in Forest:在森林的十五天

【向山思考02】森林木十人 Fluttering & Floating Loop in Forest:在森林的十五天

2023.05.22
圖片 - 森林木十人
文字 - 林美慧
文字 - 林美慧
圖片 - 森林木十人

「森林木十人」是淡江建築師生團隊一學期的建築設計+實作的實驗性木構課程,從認識臺灣林、木業開始,與民間製材產業見學;使用林務局新竹林管處所提供柳杉疏伐木,以整棵杉木出發,設計出單元木構與鐵件能100%拆解、木材並可回歸大地的良善循環系統。目前郭恩愷老師所帶領出的三屆學生,在東眼山已創作了六森作品。

設計出這個課程的老師,是從英國AA建築聯盟Hooke Park森林校區碩士畢業的郭恩愷,每次開課就成了淡江建築系學生熱門搶手的課程。但這門課程一點都不輕鬆,要自己設計、並靠著雙手把它蓋出來,尤其場域是在新竹東眼山上,有兩週的時間學生要住在山裡,因應著陰晴不定的天候,非常辛苦。因此每次開課說明課程內容時,郭恩愷都說沒有絕對的熱情和決心,不要來,否則無法在這過程中開心地感覺到成就感。

圖片名稱
2021學期末遇疫情高升,學生作品原以為止步在設計階段,而在八月疫情降溫師生重新組隊回東眼山。圖為師生團隊合影。

帶學生從認識一棵樹開始

但這堂課如此吸引人有它的原因,郭恩愷將他在英國AA建築聯盟森林校區經歷的一年半、四學期的課程濃縮在一個學期18週。雖無法一一完整呈現那四學期的經歷,但主要精神不變,就是在大自然場域中,從一棵樹到完成一件木構作品。在開始課程的第二週,他就帶學生到東眼山田野調查,用身體去感受與認識東眼山,思考可以提供遊客什麼樣的體驗,並且希望找到最友善的方式、最小干擾環境場域的工法來設計這些木構造。

在這過程中,學生們會知道一棵樹從砍伐到乾燥、或蒸或彎曲、變成產品的製程,過去他們所知的木材都是規格品,從來不知道源頭是什麼,甚至常常買到的規格品都是國外進口的。郭恩愷說:「不了解這個材料就去做設計,那個銜接是有落差的,你要先了解這棵樹再去製材,從一棵樹來談設計、理解永續的切入點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

圖片名稱
學生於東眼山基地探索設計基地與測繪。

國產材元年的背景時代開啟了新的可能

回到2017年郭恩愷從英國回到臺灣時,並無法想像他能帶著學生走到這裡,他甚至懷疑會不會回到臺灣他無法繼續進行木構造的實踐,沒想到正逢林務局開展「國產材元年」,那時他參加一場森林見學,走進正昌第7林班林場,看到乾淨的針葉林有柳杉、臺灣杉等,都是正昌梁老闆父執輩種的樹留給這代約一百三十幾公頃面積,也看到正在砍樹的伐樹師,還有被砍下的樹堆積在旁,等待水分散去;同時也有些樹材是剛被種下去,還插有竹竿辨識;也有已經七、八歲樹齡正在修枝的林木,而現在所砍的每棵樹都要再種回去留給下一代的人……,看到這片林相生氣勃勃,有不同的「階段」一直在發生,同時他們也在收穫過去上一代種的樹。

「你真的感受到世代、時間與輪替,這不就是我一整個500個日子、在英國Hooke Park所經歷一年半所看到的縮影嗎?」了解到臺灣林業的處境,相比國外成熟的林業國家實在太辛苦,郭恩愷希望能把過去所學在臺灣傳承下來,並有機會以不同的型態去呈現。

圖片名稱
左/正昌梁國興先生帶領學生製材見學。右上/學生挑選符合設計需求之柳杉作為木構施作材料。右下/柳杉材料韌性測試。

感謝山讓我們學習

而他帶領的學生陸續完成的作品讓人驚嘆連連,完成度之高媲美業界作品,不僅獲得2019臺北國際設計獎 - 評審團推薦獎、2020 iF DESIGN AWARD,在2019年完成的「脊森」與「浮森」也得到2020 台北設計獎TIDA 優選,2022 年十月更以習森獲得新銳建築獎特別獎。

問他有沒有期待學生未來能從事木構造?郭恩愷語重心長:「我沒有覺得這些學生未來一定要走木構造,我希望可以帶著學生認識臺灣的林木資源,也傳承給學生我在英國學習到的一切。而他們來到這裡會知道今天在東眼山做的這些設施,某程度是帶有社會責任同時富有教育意義,有這麼多方的資源在協助,有認真的老師們帶領他們所設計作品,過去在建築系的訓練常常是一個人,但森林木十人是一個團隊,他再也不是一個人,在山上工作的兩週,他們要輪流煮飯、同時有一個一致認同的目標要完成這件作品,除了畢業前的代表作,那樣的全力以赴,更是感謝山讓我們師生可以學習。」

圖片名稱圖片名稱
上/環森木環構件組構中。下/飄森座椅組構中。

在森林的十五天

郭恩愷領悟到森林木十人團隊不一定是在教這些木構技術或材料,更多的是在訓練學生的責任感,這時想到他每次帶著學生入山前,一定要有的入山儀式─唸禱入山敬詞:

敬愛的東眼山山林啊~敬愛的東眼山山林啊~我們是淡江建築系師生,第三屆森林木十人,今天帶著崇敬的心,即將在這片森林待上15天,懇請庇佑讓我們團隊快樂互助合作、手腦並用、腳步穩健,平安行走在山徑之間。靠雙手安全完成搭建飄森與環森。敬愛的東眼山山林啊~誠心感恩有您的包容,讓我們能在這片森林與您作息與學習……。
 

飄森
────────────
蕭惠予|戴源隆|林均翰 
實作協力:陳浩瑋
領導老師:郭恩愷
設計參與:施泳均

圖片名稱

飄在森林三岔步道的三角棚,呼應杉木樹葉隨風飄動,透過反重力張拉結構作為設計起點的亭子,提供遊客三向閱讀森林。以三棵樹為範圍的基地,透過蒸氣彎曲成柳杉木後,以續接方式組構出長達6米開展弧形,在拼接的過程中透過排列的方式保留柳杉切面的完整性,並以三棵樹為三個頂點發展為三角形的棚架,上方三根原木的主結構透過鋼纜與下方的主結構連接,呈現出視覺上的漂浮效果。
在位於三岔路匯集處,設計一個可供來往遊客休憩的空間,中間結構延伸下來的飄浮桌面隨著棚架輕微的飄動,創造出有趣特別的空間經驗。位於三岔路的飄森,不只是一個亭子,更可以提供不同的方式閱讀森林。

環森
────────────
林享恩|黃泓瑋|黃政傑|劉彥成
領導老師::郭恩愷

圖片名稱

環顧四周,四周環森。在森林中,坐躺在這對木環懷裡,樹和自然和你作伴,青青的綠色,輕輕的風,將你擁抱,將你環繞。「環森」探討木材彎曲、彈性的可能性,結合自然材料特性,原木切成片狀,蒸氣彎曲接成一對圓環,藉由林中兩棵高聳柳杉懸起這對杉木環,上下兩環,相互張拉與抗衡,環環相扣而行成三維彎曲,透過構築牽制型態,展現木材 度能力,呈現力與美。
環森隱身於杉林中、四周地勢較高被柳杉環繞,在一片茂密蕨類中,彷彿漂浮在綠色的海洋上。在這片視野開闊的綠海,無論陽光灑落、林霧繚繞抑或下雨,在這片杉林之下,提供過路旅人一處遮陽避雨的發呆亭空間,沈澱心靈、聆聽這片森林的聲音。

Project Info
森林木十人
內容:淡江建築師生團隊一學期的建築設計+實作的實驗性木構課程
地點:東眼山,位於新北市三峽區、桃園市復興區交界處
老師:郭恩愷

 


圖片名稱


本文轉載自《實構築》季刊 vol.14〈綠場所〉
〈綠場所〉企劃:Green Media 綠媒體


實構築季刊期許自己是一本如鏡子般的光滑潔淨、足以將真實如實地反映出來的刊物。由此理念出發,《實構築》創發出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以具有穿透力的方式報導和評論作品,以及論述建築。它是季刊,每三個月發行一期,內容中英文並置,且紙本與網路實虛形式並行,讀者可以實體整期閱讀,也可以透過網路介面動態地收看到最新報導,同時也讓國外讀者可以輕易地接觸到。

官方網站:https://archi-tec.com.tw/
Facebook:實構築季刊


 


[專題]
向山思考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文章

圖片名稱
  • 分享
  • Facebook分享
  • LINE分享
  • Twitter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