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田人:三位非典型青農的故事
[ Farmer's Story ]
【做田人】方子維:要讓逛宜蘭菜市場比紐約博物館更深刻|少年阿公的食農斜槓生活
操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幽默詼諧地帶領著一群六七十歲來自英國的觀光客,逛著宜蘭老街傳統菜市場,從每個攤位的故事、攤子上順手捻來的每個蔬果、醃漬手作、各種在地獨特的飲食文化,都能找到細緻貼切的英文單字精準表達與幽默互動,不得不佩服方子維,果然是個愈在地愈國際的新農業斜槓青年楷模概念!
宜蘭有位「少年ㄟ」阿公!?
他一身奇特的行頭,從荷蘭國旗Logo的橘色塑膠拖鞋、捲起來一長一短的灰色西裝褲、透白涼爽的經典農村竹紗汗衫、藍色格紋棉襯衫、宮廟風的紅黃搭帽子、搭在脖子上的亮橘毛巾,加上手提著台灣LV包—茄芷袋,一身超越時空台灣農村帥氣阿公的共同印象,穿搭在這三十多歲帶著文青眼鏡的宜蘭青年,看似隨性的穿搭,卻是每個細節都有典故的精細搭配。
他的身份多元,農夫/逛菜市場英日語導遊/音樂人/行銷人/食農文青,生涯的發展更是多采多姿,從英日語菜市場文化導覽、菜市場食農教育進入校園、在社區大學開設逛菜市場的正式課程,方子維,把逛菜市場這件生活的日常提升為一門專業文化導覽與食農教育學科。同時寓教於樂,導覽、農事與飲食文化體驗及課程之外,還加上音樂與多媒體影像創作與推廣。
市場裡長大的孩子,從世界的觀點找回家鄉的文化力量!
這樣的功力,來自於從小在地市場裡長大的童年經驗,市場裡每個攤位的故事,隔壁叔伯阿姨和弟兄姊妹,他都知悉一二。擁有中正大學行銷研究所碩士學歷的方子維,在休閒農業發展協會任職幾年後,為了深度瞭解各國在農村發展與在地創生的軌跡,到日本靜岡、福岡、澳洲與東南亞的農村與市場深度地經歷了幾年的參與觀察,回到家鄉宜蘭,便開始重新找回宜蘭農村與菜市場的文化力量!
被國外友人盛讚參加他的農村與菜市場導覽比逛紐約博物館更有深刻的感動,方子維自稱「少年阿公」,就是要把阿公年代當時的時代故事娓娓道來。自小跟著家裡生活在宜蘭菜市場的他,不僅自己從事友善耕作,親身經歷農作的每一個耕作細節與生活挑戰,推廣友善社區,把隔壁和附近攤位的第二代都一起找來協力參與導覽計畫,甚至「來宜蘭迺菜市場」也成為社區大學的一門正式課程。
把菜市場作為食農學校,一個介接城市與農村的生活與教育場域。來到菜市場,可以探索食物怎麼來?怎麼吃?有什麼樣的文化典故?放到全世界的觀點,又可以看見什麼樣視野?方子維提出「世界農村」的概念,邀請世界各國的人來參與觀察體驗,就是希望能夠從世界的觀點,看見在地市場農村文化的新價值。方子維,把一個宜蘭傳統菜市場,就地轉變為展演在地豐富文化生命力的國際舞台,連接著城市與農村,連接著土地與人心、連接著上一代與下一代、連接著自己的家鄉與全世界。
「音樂米創意產銷企業社」,用音樂突破同溫層的對話
除了食農教育活動外,方子維更與創作歌手的妻子黃萱儀和夥伴一起創立音樂米創意產銷企業社,當時有日本人就問,食農教育和音樂社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做音樂?方子維說,食農教育活動本身畢竟是在一個程度上已經對土地、在地、農業關懷的同溫層,如果要突破同溫層,向更廣闊的群眾推廣,就需要發揮更大的創意,音樂於是成了他們突破同溫層之外、對廣大群眾對話的語言。說得精彩不如唱得好聽,透過音樂,方子維要將家鄉的土地、飲食與人情放在更廣大的舞台上傳播分享。
近幾年來,青年返鄉務農的不少,文青式的農學風潮也有許多,從產地到餐桌更是方興未艾,但是要能夠串起從務農到傳統在地菜市場的文化脈絡,並以流利活潑的英日語加上音樂創作,從國際社群臉書IG到食農教育圈子與旅行社,突破同溫層串連在一起的食農教育推廣,方子維,走出自己一條既在地又國際的獨特的風格。
來宜蘭迺菜市場
方子維與太太黃萱儀及夥伴成立了「音樂米」,導入國內外創意產銷模式,解決農夫長期頭痛的產銷問題,也讓青年人願意返回農村生活與發展,為農村找出新活力與新價值。同時也開辦「市場學習旅行」,針對國內外旅客進行宜蘭菜市場的中英文導覽。服務項目包括:農產品加值、食農教育、農村生活學習、菜市場小旅行、中台英日農業翻譯。
社大課程預約:來宜蘭迺菜市場
農村介面 Facebook:音樂米 Music Rice
市場介面 (中英雙語)Facebook:Morning Market Yilan
本文刊載
此教材以農業為主題進行教材設計與推廣,期望藉由此系列的出版,抛磚引玉,將我們推廣的經驗分享給有志於農業主題教育推廣的學校教師、生態農場、公部門及非政府單位之教育工作者,未來共同集思廣義將此教材更加圓滿活化,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出版單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更多資訊:https://bit.ly/2xVjm4s
訂購網址:https://bit.ly/2YTR59E%E3%80%81